好文分享 / Article

肺癌治療的運用發展

作者:林口長庚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 張文震

列印

 

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長年致力於癌症免疫治療的美國籍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博士和日本籍本庶佑(Tasuku Honjo)博士共同獲得。顯見詹姆斯艾利森博士和本庶佑博士兩位的免疫研究成果,對癌症治療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癌症免疫治療,泛指任何運用與調控自身免疫系統,以達到治療癌症的抗癌療法,其中又可分成細胞介素、體液性免疫治療、癌症疫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以及最近通過特管辦法的細胞療法等。多年以來,臨床上的癌症免疫治療僅能在極少部分的癌症患者中產生療效,一直難以取得重大的突破;有賴於詹姆斯艾利森博士和本庶佑博士與研究團隊的長年努力,終於發展出新的癌症免疫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常見的癌症(如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胃癌、食道癌、頭頸癌、婦癌、皮膚癌、泌尿道癌、腎癌等)治療開啟新的一頁。細胞療法CAR-T則在血癌及淋巴癌已有重大突破,但製作培養過程複雜,費用高昂,副作用大,在台灣仍然無法取得。而特管辦法所核准的樹狀細胞(DC)、細胞素殺手細胞(CIK)、自然殺手細胞(NK)及其他種類T細胞,雖然安全性較高,副作用低,但療效仍待長期觀察,不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在世界各國取得適應症且被醫界廣為使用。

 

詹姆斯艾利森博士的團隊發現,在正常的情況下,身體的免疫細胞會與抗原呈現細胞表面的抗原結合,達到辨識敵我的效果。而這樣的過程,還需要正向訊息分子的調控,以及負向訊息分子(CTLA-4)的抑制,以防止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就好比駕駛一台汽車,需要插入正確的鑰匙(抗原-受體反應)、踩油門及適時的煞車的控制,任何一步驟錯誤都會導致免疫系統失控、暴衝或停擺。

 

目前已投入臨床治療的藥物有YervoyIpilimumab)、OpdivoNivolumab)、KeytrudaPembrolizumab)、TecentriqAtezolizumab)、ImfinziDurvalumab)和BavencioAvelumab),臨床適應症涵蓋黑色素瘤、肺癌、腎細胞癌、何杰金氏淋巴瘤、頭頸部鱗狀上皮癌、肝細胞癌、大腸癌、乳癌、胃癌、婦癌、泌尿道癌、腎癌等。此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搭配其他免疫治療藥物、化學治療藥物、標靶治療藥物或放射線治療可能更好。另一個研究顯示患者的肺癌細胞PD-L1分子超過50%者,單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能得到極佳的效果。今年歐洲癌症年會ESMO年會報告5年存活患者約30%,可見免疫治療對肺癌患者仍然有長期的療效。目前健保礙於經費預算,僅給付PD-L1分子超過50%者。值得一提的是,若有EGFRALK等基因突變者,仍然以使用標靶治療較佳,免疫治療反而效果不好。

 

對於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以前做完化療加放射治療標準療程後便不再做其他治療。如今研究發現療程結束後再加上一年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效更佳。另一種小細胞肺癌,傳統是以化學治療為主,如今加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能讓小細胞肺癌患者得以延長存活期。

 

而許多臨床研究也發現,雖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具有顯著的抗癌效果,卻也帶來不利的副作用。這類的免疫相關副作用,輕則可能產生皮膚紅疹、倦怠感、腹瀉,嚴重者亦可能導致肝臟衰竭、心肺衰竭、免疫風暴等致命的後遺症。這類免疫相關副作用在臨床上有著千變萬化的表現,並可能與許多鑑別因子難以區別;有鑑於此,本院2016年成立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定期開會,藉由跨科別與跨團隊的合作模式,為患者的安全與療效把關。

 

目前醫學界已廣為接受免疫治療,有許多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包括其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病毒療法、癌症疫苗等,期待不久將來醫界能使用免疫治療將肺癌轉變成慢性病,戰勝肺癌。

下一篇:肌少症腎素血管緊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