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簡介
作者:整理/長庚護理系李承翰同學;校稿/萬芳醫院吳姿宜醫師
列印子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根據國民健康署103年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頸癌(含原位癌)發生率的排名於女性為第八位;死亡率排名為第七位,其中子宮頸侵襲癌之好發年齡為50至60歲,共計1,452人;子宮頸原位癌之好發年齡為40至50歲,共計2,976人。
致病因子
- 曾感染人類乳突病毒
- 曾經有性病感染病史
- 過早的性行為和頻繁的性接觸或有多重性伴侶
- 反覆有慢性子宮頸炎和糜爛病史
- 過早懷孕和多次懷孕者
- 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者
- 個人衛生習慣不良
- 抽菸
症狀
- 早期通常無特殊症狀,經常是經由子宮頸抹片檢查被發現。
- 陰道異常出血:不規則出血,如性交後出血、兩次月經間出血、停經後出血、用力解便或舉重物後出血。
- 分泌物異常:陰道分泌物增加、顏色發生變化,可能帶有血絲及異味。
- 後期如果腫瘤壓迫侵犯到泌尿道則會出現頻尿、血尿、排尿疼痛等情況;若壓迫侵犯到直腸則會有裡急後重、排便困難和直腸出血的現象。
- 疼痛:後期可能會出現下腹痛及局部疼痛。
分期
檢查
- 子宮頸抹片:為篩檢子宮頸癌最簡單及有效的方法。
- 陰道及肛門內指診:觸摸子宮頸有無硬塊以及是否有子宮頸旁軟組織侵犯,及其子宮頸周圍器官侵襲(如膀胱、直腸等)。
- 陰道鏡及子宮頸切片。
- 影像學檢查:靜脈注射腎盂攝影術、膀胱鏡、乙狀直腸鏡檢、胸部X光片、核磁共振(MRI)或電腦斷層掃瞄(CT)或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等,可確定癌細胞轉移蔓延的範圍。
治療
- 手術:為早期子宮頸癌的標準治療
(1.)子宮頸原位癌:子宮頸圓錐切除手術。
(2.)子宮頸侵襲癌:筋膜外全子宮切除手術或根治性子宮切除手術,或併雙側卵巢輸卵管切除,及雙側骨盆淋巴結或併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手術。 - 化學治療:可輔助手術或放射性治療。
- 放射治療:無法手術或較晚期子宮頸癌可採用放射線治療,亦可用於手術後輔助治療。
照護
一、泌尿系統問題:
常見是解尿困難及尿失禁,這是由於手術對神
經及血管的破壞所造成。處理的方法有:
二、排便問題:
常見是發生便秘,便秘的現象是由於手術影響
直腸神經叢受損而造成的。便秘處理的方法有:
三、身心之照護:
病患可能會因子宮切除而造成心理性性功能障
礙、生殖功能喪失等情形而有憂鬱的情緒,負責照
護及一起生活的家屬要有同理心,多注意病人的情
緒變化,了解其所需適時給予支持。
預防
- 推廣婦女朋友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甚至可考慮施打子宮頸癌疫苗預防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風險
- 增加公共衛生教育的傳播及普及,教育全民及性伴侶複雜的男女,讓其了解會經由性行為傳染的人類乳突病毒,與女性子宮頸癌、性病及男性肛門、陰莖等原位癌及癌前病變之間,有密切的關聯。
- 專一性伴侶。
- 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保持陰部衛生,勿用肥皂、沐浴乳等對陰道內進行清洗,會破壞陰道的酸鹼平衡,反而更容易導致感染。
- 有以下情況者,可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1.)曾有性經驗者
(2.)年齡介於25~65歲的婦女(30歲以上民眾每年可免費檢查一次)。
(3.)子宮頸癌切除子宮者或接受放射治療者。
下一篇:食道癌